唐朝工科生_第18章 这个腊月很火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8章 这个腊月很火 (第3/4页)

的南方人,都是好奇而感慨:“京城的少年果然奔放而洒脱,如此不羁的少年,简直就像是春秋时候的风,太令人愉悦了。”

    “哎,兄台,不知这位灞桥之上迎风立雪一展歌喉的少年,是哪家的?在下见他气度不凡,着实令人羡慕。”

    久居长安的老乡们纷纷斜眼,然后看白痴一样看着刚来长安的乡党,然后一群人把不明真相的老乡拖角落里进行长安文化再教育。

    于是腊月的长安,平添了几分色彩,虽然没有羽扇纶巾的美周郎,但至少有羽扇纶巾的程三郎。

    尽管回家后长达半个月没消息,但平康坊依然有着他的传说。

    用张德的理解就是:哥早已不在江湖,但江湖依然流传哥的传说……

    平康坊内等级还是比较森严的,比如说像林妙儿崔莺莺这种级别的都知,那肯定是要唱大曲,显得有档次有文化。然后一二线的明星……哦不,内人,就得琢磨着找哪家才子写首诗,然后唱出来。

    正所谓好嗓子不如好曲子,这年头的歌词写手,买断费比一千多年后的互联网文学网站强多了。

    正如一千多年后演话剧的瞧不上演电影的,演电影的瞧不上演电视剧的。大唐帝国特色的封建集权主义社会,一二线明星都是不唱诗余、杂曲、小曲、民谣的。

    只有那些没才子关心,没公子关照的三四线脱衣小明星,才会唱诗余,也就是唐诗宋词的那个词。

    文雅点叫诗余,瞧不起的直接就说长短句。

    基本上,搞文学的人自有自个儿的一套玩法,对张德来说,这特么完全不能理解。他估计,就是莱布尼茨和牛顿之间的互爆,为了微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